Nov 28, 2021随笔3134 words in 21 min


23岁的新传人:反卷、叛逆、创造价值

一向对数字不敏感的我,甚至时常记不起自己的年纪。之前与编辑室的老师们聊天的时候,才发现自己马上就要23岁了。头脑中这个概念一闪而过:“哦,是23岁,不是22岁。”但我看不出这数字背后有什么意义,就像是简单的一句 age++;

年底到来,回想起过去的一年。或许这是对我最重要的一年。重新接受自己、探索了很多有趣而神秘的领域、做了很多重要的选择、也遇到了很多对我意义非凡的人……

从 ENFJ 到 ENFP,一场反叛之旅

题中的“ENFJ”和“ENFP”是MBTI的测试结果,其中 ENFJ 是教导型(外向 直觉 情感 判断)而 ENFP 是公关型(外向 直觉 情感 知觉)。要说其中最明显的区别,就是安排事情的方式不同。曾经的我会有严格的 Schedule,所有事情都是按部就班……但后来,后来就越发地任性,做事情喜欢随机应变。具体表现就是从早8晚10的作息变成幸运转盘随机选(什么时候睡看心情)。不过不得不“狡辩”一句,晚上安静的氛围确实适合学习工作,即便是单纯用来娱乐也是舒爽的。此外,我也越来越喜欢临时计划和朋友出来玩,而对于那些需要固定时间完成的网课 or 读书计划多半无果而终。很多读到一半的长篇的书最终被搁置,不过我也总会找到机会把它读完。心里想的是,如果现在不愿意读,那么现在或许就不是把它读完的好时机。When it’s the time, it’s the time. 同样地,玩大型剧情的 RPG 游戏,或者是学习某一技能的过程也是如此。

什么时候需要了,或者说什么时候想去做这件事,就会继续下去。

不过负面作用也很糟,那就是愈发难控制的拖延症,挖的坑越来越多。日常拖稿熬ddl变成了最近一段时间的常态……长篇小说的翻译,也没能完成收尾(或许这个 Winter Break 会把 Promises 的初译稿完成)。

谈不上这种性格或者说生活的方式有什么好、抑或是有什么不好,二元判断本身就是不合宜的,更何况是用在自己身上。不过却刚好印证这句: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”

循规蹈矩的背后,终究是有很多的顾虑。但跳出顾虑,很多无用功是大可不必的。人生短暂——或者说——人生无常,行尸走肉般的当下并不值得(至少对于我来说)。我当真是厌极了形式主义以及冗余、机械而缺乏创造力的工作。

为了实现某一目标,我更喜欢大胆寻求富有创造力、高效的方法。我会主动学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技能来辅助我的日常工作和学习,虽然学习需要大量的精力以及时间成本,但是复用价值极高。抛开这层实用价值,我个人也热衷于探索、学习新的事物。

比如说,我日常给某栏目做字幕的压制,但是因为格式较为复杂,手动在 Premiere Pro 中加会很累人。于是我从 0 学起了 Processing,边学边写,十个小时一百行代码的小脚本为我节省了每天半个小时的时间。很多人觉得某一个问题,只要这次解决掉,能够 work out(实现预期)就可以。但我一定要 take further steps(更进一步),找出工作流中的短板,并不断优化。希望下次能够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更加快捷方便地复用这套方法。这确实会让我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,但受益匪浅。

ProcessingSuntitle

朋友圈截图

无聊的事情是绝对不愿意做的。每节课都在第一排,不一定都是在认真听课(对的没错)。教与学是双向选择的,彼此尊重也算是皆大欢喜地达成某种 Agreement. 我会愿意每周辛苦坐校车跑去另一校区听一门喜欢的课,也不会愿意多分一点心思在内容陈旧且冗余的内容上。知识付费市场是这样,学校亦是如此。

在很多人在追求更高的分数的时候,我扪心自问,来到这里的意义是什么?如果分数不重要,我为什么要做低效且不喜欢的事情,甚至是要熬夜消耗自己的“健康”来做这件事?研究生这两年只是为了学习,并确定自己方向的过程,那学位有何意义?分数自是更不用提了。想明白这些,手里的事情便很快分清 Priority,人也相对轻松很多。

数据新闻,或许是跑不掉的宿命

说来有趣,对数字颇为头痛的我,居然能和数据新闻有了不解之缘。算上最初本科上《数据新闻》课的时间,大概接触这个领域两年了。2020 年,在我离开澎湃加入数读的时候,带我的老师讲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:

“看来你还是选择了数据新闻。”

ThePaperPoster

《澎湃新闻》视觉中心墙上的海报

仔细想了想,我觉得自己愿意为之付出的原因大抵是这两点:一是它所涉及的领域之广,恰好把我学过的一些知识综合了起来,一盘散沙的暗淡的技能点终于有了交汇和闪光的机会;二是我自己对于新闻本身的执着。我认为,新闻应当传递信息,尽量少的将主观带入,让读者主动思考,而不是像那种大篇的新闻评论主观(不是批评,知识叙述其特点)。

数据不会“说谎”,但人会。尽管数据驱动的故事讲述,仍然绕不开人的参与,但是却让渡了很大一部分思考和选择的空间给读者。仅仅是这一点来说,也是意义非凡的。

半只脚踏进新闻编辑室后,我发现不论是在哪,想要完全实现这一目标是很难的。媒体内容的最终输出,有来自各个方面的限制,从意s形t、到媒体取向的审查、再到主编、编辑记者的自我审查……什么能发、什么能说、都有着那么一个粉笔圈规定着。跳出圈的人不会被妖精抓走,而是会消失。消失的文章、消失的人有很多只是不太能见到,我们看到的世界就像是加上遮光罩的镜头。虽然“滤掉”了影响成像“美观清晰”的光线,但也失去了更多的信息,更重要的是,我们接受到的信息是被过筛过的。

很多媒体机构还有独立记者,仍然在不断努力,扎根圈内,让枝叶开散,一面沐浴阳光,一半播撒阴凉;甚至有人拼死冲出去,在盐碱地顽强生存。也正是这些人给了我希望。

想过放弃吗?当然。但已经走了这么远,惯性让我难以离开。而且在我目睹了这么多,听过这么多故事后,也有义务把他们呈现出来。即便是做得不好,还是要继续。

幸运的是,有编辑部、媒体的老师愿意给我这样一个包容的成长空间。从满面批红的文稿,到被改得“面目全非”的石墨文稿,我的每一次成长,背后都离不开编辑老师们的辛苦付出。感谢你们给我的每一个改稿建议、每一个数据的修正、每一个字、每一个空格。每次编辑老师改完稿件,我都会看修改的历史和时间戳。我知道,有的老师是熬夜在改,有的老师则是在外约会的途中改稿。惭愧之余,我也潜移默化地学到很多。

说到感谢,我要特别感谢我现在的主编。或许这是我见过最有趣的人,平易近人,能容忍我 24x7 全天候 sao 话的主编大抵是只有这一家。写稿这么拉胯还愿意一直塞给我新选题的主编可以说是很难不爱。在工作之余,也建立起一份难得的友谊。

在数据新闻这条路上,我见到了很多有趣的灵魂。原本不同的路,在这样一个小圈子相遇。一路上认识到各种有趣的朋友:做TA的李老师、全能选手🍊哥、严格认真的姐妹、有可爱🐈的哒妮、不忘新闻初心的 KZ老师、为了做田野各个编辑部跑的 yx姐……

是他们让我看到,未来的路还有更多可能。

走走停停,边走边唱

脱离 Routine 快速奔跑的人,在不断选择中,也在不断失去。

本科毕业时,本来约了好友一起旅行,但当我收到一家心仪媒体的Offer时,我还是选择了放弃旅行。本科的时候,可能很多人对我的印象是忙忙碌碌,或许还有一些言过其实的溢美之词。但每当我整理简历的时候,都在想:四年的时间,除了乱七八糟的比赛和校内活动,我做了四份实习。每每打开朋友圈,看到有人在晒旅行照,“废宅文”的时候,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感觉。我经常对自己说,人菜就要多努力;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未来能有选择的权力。

FortuneFriends

《财富》中文的老师们

现在的我依然是闲不下来,因为还有那么多的天地等待我去探索,那么多有趣的知识等着我去学习,未完之事还有许多许多。

结果呢就是少了很多休息和玩耍的时间,前者代价惨重,是用健康换来的。曾经不以为然,但现在想不在意,也不得不在意。前段时间几乎是连续通宵三天后,有点魂飞魄散。后来时间多了便狂睡,为此我甚至自嘲地在简历里写道:“灵活作息”四个字。

而玩耍自是不用说,总会贪玩玩回来的,有时是闷在家里看书游戏,有时是叫上朋友漫无目的地街拍,乐趣不一定会少。

https://cdn.wardzhou.art/img/20dec31NorthBuds-12.jpg

街头随拍

最近我也在反思,为什么经常会有一段时间很忙但事情做不完。一部分原因是不甘案牍劳形,或许效率低下才是主要原因。我开始规划时间,寻找更舒适的工作空间,结果还不错。

克制,是艰难的一课。对生活、对工作还是对感情,或许是一样的。

想起四年前本科第一次英语课,那堂课的主题是“How deep you love?” 老师说,一个人爱的能力是有限的,当你在一段感情中付出过多,那么当你再遇到喜欢的人,就很难再付出了。曾经对感情毫不克制的我,现如今也似陷入类似的境地,大抵就是这个缘故吧。但我不该后悔,生命的意义,就在于体验、挖掘与创造(像是 Minecraft)。停止体验就是麻木、停止探索心灵会走向死亡、停止创造便放弃自我价值。

不管怎样,心态是最重要的。时间短暂,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做到甚至是做好,也亦无法令所有人满意。利他主义的性格一时半会改不掉可能也不会改,关键在于,要如何做好每个选择,无悔地活下去。

希望在未来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故事。

2021.11.28
上海

  • Author:

    白桦

  • Copyright:

   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NoDerivatives 4.0 International(CC BY-NC-ND 4.0)

  • Updated:

    November 28, 2021

Buy me snacks 🍩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