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l 4, 2021随笔1469 words in 10 min


我们灵魂深处的感情需求到底是什么

#1 镜花水月

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的今天,单身率仍居高不下,是我们的标准越来越高还是社会性的不断渗透?

让我们先来做笔算数。

假设每一百个人,有一个人的外表能够戳中你的审美。相应地,每一百个人中也会有一个会对你的外表吸引(颜值绝对平均的情况下)。

那么,你遇到一个人,且双方能看对眼的几率就是1% * 1% = 1e-4也就是万分之一。看来万里挑一的说法绝非子虚乌有。

然而,这只是外表。如果再把大家常谈的三观与性格放进去。我们同样假设,你有1%的概率遇到一个性格相合三观相符的人。相应地彼此三观性格相符的概率也是万分之一。

那么,当你遇到一个人时。你同这个人在外表上彼此吸引,性格相合的概率就是1e(-4) * 1e(-4) = 1e(-8),也就是一亿分之一。

距今,全球人口超过75亿,那么全球范围内,你的真命只有85位不到。哦,记得算上性别比,那就剩下43位不到。这是针对异性恋来说的,对于性少数群体,不计其中细分类型,以5%的总比来计算,那甚至凑不出一个人。

而我们,每天能遇到多少人呢?

这么想来,似乎单身也有理有据,甚至还要理直气壮起来。

问你一个问题:你对于初恋是什么样的印象?在心里默默想个几秒钟,然后想想你的答案。每个人的形容肯定是五花八门的,但唯独一点是一样的。那就是大部分人都认为初恋是一件美好的事情。甚至于某些人来说,初恋影响了他们日后的择偶标准。再之后喜欢的人中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初恋的影子,很难从中走出来。

但是你再仔细回想,初恋真的都是美好的甚至于是“完美”的吗?

没有事情是绝对完美的,但记忆可以是有选择的。我们会在不自觉中留下美好的那部分,然后不断夸大。不知不觉间,我们所会议留念的的,已经不是这个人,而成为了一种象征,一个虚拟记忆与幻想的混合体。

在《三体》中的罗辑提到过类似的说法。他说,我们喜欢的人其实都是虚拟美好的,而在期盼这个人的路途中,会让这种期盼越来越大,以至于与现实中的人物逐渐拉开距离。这个被抽离出来的完美符合一个人需求的形象,已经不再是能在现实世界中能找的存在。

而我们内心深处所渴求的,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存在。

而当你心里有了这份坚守的时候,一旦无法处理与现实中的偏差,就会产生困扰。

#2 镜中之沙

那我们真的就无法拥有这样的灵魂伴侣吗?

让我们进一步剖析这个虚拟的完美的形象。

无论是多么复杂的个体,都能够被分解。同样的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。这次不要笼统的说喜欢什么样的人,想一想你曾喜欢过的人,他们身上有哪些能够吸引你的人。

你会发现,其实这些点很容易被列举。

那么再进一步,你喜欢的是这个人还是这些点呢?其实这个问题到这里其实也已经无关紧要了。

如果能够依次满足你全部的需求?是不是就满足了整体上的感情需求?

有没么一个事物(暂且说有那么一个人),他体贴、会照顾人、情商高、和你三观相合而且外表也是你喜欢的类型。(当然这里的喜欢更加广泛,包含个体在主观欣赏的特性,尽管这些特性并不一定被大多数认同,但也算在本文为“喜欢”一次划定的范畴)

从数学概率中,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——有,但是概率极低。

而机器,能否满足这些呢?

#3 镜之边缘

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,给出了参照。

以电影《佐伊》(Zoe 2018)来说,故事里就讲述了机器人与人之间“完美”恋爱的故事。影片里的Zoe是一种能够完全理解你,全心全意守护你,且不会背叛你的合成人。

而且,合成人的真实性已经让你无法分辨。如果真的有有一天,强制人工智能以及材料科学能够实现这样的技术,你能够接受与这样一种非传统的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吗?那如果你喜欢上这个人的时候完全不知情他是合成人呢?

就像是《西部世界》里有一句——“如果你无法分辨,又有什么分别?”

亲密关系,可以分成两个部分,体验与结果。体验是过程,结果是目的。如果你享受的是一种体验感,是一段关系带给你的一种稳定、获得感、满足感,那么不久将来,是可以被取代的。而目的,就生育来说,替代性方案也已经在路上。

虽然我们的讨论还很浅陋且机械,但也是一个契机,让我们重新思考传统意义上的亲密关系的内核,以及更多可能。

  • Author:

    白桦

  • Copyright:

   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NoDerivatives 4.0 International(CC BY-NC-ND 4.0)

  • Updated:

    July 4, 2021

Buy me snacks 🍩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