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双非理工读新传是怎样的体验

Jul 16, 2021随笔2998 words in 20 min

本科四年,被别人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:

“为什么在理工大学读新闻传播这个专业?”

转眼已经毕业近一个月,正逢高考季,我想正好借机来重新分享一下笔者的回答。

“奇怪形状的新传”

新闻传播毕业,在国内被授予的是文学学位。所以从感性认知来说,新传在课程安排还是以文科为主。但在笔者曾就读的学校,除了基础的文化、文学、写作以及新传相关基础理论课,还充斥着大量的设计类、技术类课程,比如《平面广告设计》《图形制作》《C语言程序设计》《数据库基础》。可以说是很符合其培养“工文艺”结合人才的目标了。

Screen Shot 2021-07-14 at 11.49.26

培养大纲是相对灵活的,你可以根据喜好自由选择需要的技能树。一般每个课程组只要求固定的分数,所以只要凑够分数就可以了。

不过对于高中就是文科出身的UU们来说,这种课程设计并不友好(Art Student Friendly),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学起来很吃力。在缺乏数理逻辑锻炼的情况下,学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有一定的困难。但如果真的在课程体系里加入高数,可能学科的方向就再次发生偏离。实际上,笔者的所读的学院还有另一个工科下的专业叫新媒体。这个专业所涉及的内容理工味就更重一些,而且在招生的时候有门槛,只能立刻生报考,然而新媒体终究是离不开媒体二字,新媒体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反而又少了文学培养。

或许,未来会有类似通识级别的数学开设,浅显易懂点到为止,补足短板,不至于与其他课程脱节,同时能提供新的可能(扭头就转专业)。

四年下来,能够获得非常广的知识面。能写文章、能做策划、能做设计、能写代码、能剪片子……不知不觉你就已经化身成工具人中的瑞士军刀。虽然很多东西你觉得用不上,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有可能会涉及。现在学科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,工作岗位也开始要求从业者有更加多样的技能基础。曾经的多媒体运营,现在开始转向数据运营。在原本文案、运营、编辑排版等技能的基础上,又需要数据分析,前端开发等技能。这对于那些经过传统知识体系培养的从业者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。不过当然,这也要看你将来要选择怎样的职业道路。

这种培养体系的负面也是很显著的——泛而不精。毕竟四年里,课表里能够安排的课时是有限的,过于分散就很容易造成这种情况。你可能学了很多,但实际上拿得出手的技能却很少。更不必说部分课程的知识内容较为陈旧,获得感很弱。此前偶然认识了一位同在理科学校读新传的朋友,在谈及所学知识的时候,情况与笔者相仿。

在这种课程体系下,笔者的选择,是找好自己的兴趣,在某一个领域做深耕,向“T”型人才的方向发展。[1]

而课程内容之外,是讲台前五颜六色有趣的灵魂。

四年里,见到各种有趣的老师,其中绝大多数都很有个性,而且相较于其他学院的老师,笔者曾接触到的这些老师都比较有亲和力。在师生框架(Fram)下,能够交流学习各种有趣的学术话题。框架之外,也能成为好友。

总的来说,作为新传,这个课程体系稍稍有些奇形怪状。虽然没那么炸裂般让你惊呼 Wow 的厉害,但是实用,笔者愿意称之为“经济适用”。此外从感性角度来评价,能让你有满满的收获感,就读中充满冒险与惊喜。


理工大学好找男朋友吗?

或许 可能 大概这是个直击灵魂的问题,可能真的有人是因为性别比去选择某所学校或者是某个专业。新传也和大多数文科类专业一样,有着惨绝人寰的性别比。笔者所在的学校中,整个新闻传播大类有大约两百名学生,男生占比15%左右。如果单看传播学,这个数字就掉到7%左近。所以对于女生来说,一般来讲脱单难度较高(les除外)。

肯定会有人说,理工大学男生多,就更容易脱单。虽然在理工大学,往往男生占比要更高。但如果你要把这点是脱单的决定性因素,那么请不要抱太大希望。

一般学院之间,专业之间都各自成团。大家和身边的人玩得会比较多。学院间接触的机会其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多。学校里男人虽多,但与你来说也只是匆匆过客。

如果你非常擅长Social,游离于各个社团之间,否则是很难有场合让你认识那么多男生的。尤其是一个学校人那么多,今天看到的心动对象下次再遇到可能就是一个月之后了。不主动,可能就是长达几年的暗恋……

不过,作为新传的孩子,笔者表示相信你们的Social能力。

男朋友找不到不要紧,交交朋友一起比赛做项目也可以很快乐。在一个综合性的大学[2],有一点好处就是你能认识到各种有趣的人。不同思维在此碰撞,能让你更容易走出自己的舒适区,学到更多新东西。

学校会提供平台,借比赛或者项目的机会让你同多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合作。笔者曾经参加过管理学院的一个商赛,队员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——外语、国贸、计算机、新传……每次头脑风暴都会有新的灵光闪烁,虽然比赛结果,甚至其本身都没有太多意义,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pick up的五色贝壳儿,将成为你的积累。


题外:地缘可能更重要

什么是好学校,可能很多人不假思索的会说出这三个词:

“211”
“985”
“双一流”

我们无法否认这些标签背后的价值。其中显著可见的就是资金,国家拨款能够让学校有更好的办学条件,聘得起更多有经验的老师,资源也会更丰富。

在就业导向上,考虑到人口基数庞大的基本国情,很多用人单位会用这些标签来快速过筛候选人。而在推免与出国留学上,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
资源是有,如果你并不利用好资源,其实对于你来说就并无分别。

而就业上,很多公司开始反向操作,对“211”“985”并没有以前那么重视。笔者在本科期间的实习其中有两份是直接要求笔试面试的,事后我询问雇主为什么选择我的时候,得到的回答是因为笔试出彩,而简历他并没有仔细看。

所以,分数够选重点是没错的。但是影响分数线的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——地缘。

考本省的高校一般会比出省更容易,毕竟是当地人交税,学校也会收到当地政府的补助。学校相应提高本地考生的录取比率也无可厚非。不然也不至于有很多人为了北京海淀户口争得头破血流。

在分数不够的情况下,就要面临又一选择,是本省“211”“985”还是北上广的普通一本。

笔者的选择是后者。

地缘优势比你想的还要重要。学校并不是孤立的小世界。当你需要走出校门的时候,地缘优势就显现了。

重要的峰会、展览、各种活动主要都在北上广深举办,这是一个重要的窗口。可以了解到各个行业领先的技术,另外还有CP展、ChinaJoy这类篇娱乐向的展会可以参与。技术大厂也会经常组织论坛峰会等,可以和大牛面对面交流,积累人脉。

此外一线城市往往还有其他高校分布,你可以利用好优质的教学资源,很方便地跨校辅修。

如果你倾向于就业,那么实习机会在发达地区会更为密集,同时有学校宿舍,还可以省下一大笔异地实习所产生的租房费用。以传媒行业来说,北京的媒体较为密集,而上海的广告公关公司在感知上更多一些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有些学校的名称会比较Tricky。比如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并不在北京,而是安徽合肥。此外有些学校还会有不同地区的分校……

高校所在的城市,笔者从个人体验来说,应当是选择学校时很重要的标准,至于怎么选择还是那句话:看你需要什么。


尾声

选专业、选学校其实是一个经济学问题。简单的分数线背后,是综合资源的评级。可以把这理解成一种市场调节,学校资源是货物的综合价值,分数是价格。在考虑价格的同时,还要看价值本身是否是你所需要的。师资、地缘、名号、评级……选择的时候或许各有理由,然而最终的答案只有自己体验过才能得到。

这是笔者今年更新的第二篇长文博客,很久没有写东西(主要是长文),写作水平快速退化,如果你坚持读到这里,那真的是万分感谢你对笔者的包容。预期后面忙完手里的事情还会再写一篇关于内容审查(Content Moderation)的文章,然后Fortune这边或许还会写一篇关于半导体行业的小散文or数据新闻。如果你有什么想看的,或者是希望与笔者一起探讨的,Just let me know!


  1. T型人才是指按知识结构区分出来的一种新型人才类型。用字母“T”来表示他们的知识结构特点。“—”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,“|”表示知识的深度。两者的结合,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,又有广博的知识面,这类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。这种人才结构不仅在横向上具备比较广泛的一般性知识修养,而且在纵向的专业知识上具有较深的理解能力和独到见解,较强的创新能力 ↩︎

  2. 综合性大学(Comprehensive University)是指学科比较齐全(涵盖哲、文、理、工、管、法、医、农林、经济教育、艺术等学科门类)、办学规模宏大、科研实力强劲的综合实力强大的高等学府。) ↩︎

  • Author:

    白桦

  • Copyright:

   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NoDerivatives 4.0 International(CC BY-NC-ND 4.0)

  • Updated:

    August 9, 2021

Buy me snacks 🍩.